最近,我們的貝多芬專輯好像才又甦醒,開始有些活動,朋友說我們太低調,其實不是,是宣傳上總使不出力,我想原因在於大部分的人還是認為“月是外來的圓”,花同樣的錢,會去買國外演奏家的,或者“還在”國外的演奏家的專輯,這對回到台灣長期貢獻所學,還仍舊一步一步尋求進步的演奏者,有點情何以堪。當然,我們不夠吸睛,沒有花大筆鈔票在打廣告,也沒有可以炒話題的傲人身材⋯⋯。
人家說,要把我們努力的點滴說出來讓人家知道,不知道從哪裡說起,首先,要回覆一下普洛劉漢盛總編上次幫我們專輯寫的推薦,裡面提到在圓山音響展小展間聽到我的琴音的部分,其實,我不是拿錄音用琴去⋯⋯我承認,聲音當然不一樣。不過關於近距離跟在音樂廳座位聽這點,就講到了我們想追求的聲音了。
我很迷戀一種聲音,這聲音,聽說叫“松香味”,聽到擦弦聲音的同時好像也聞得到飛起來的松香,左手指頭的敲擊,甚至運用到哪支指頭都聽得出來的聲音,所以錄音師幫我喬了超近距離的麥克風。但要求這種聲音就有其他風險,譬如我肚子在叫也錄得到,譬如在音樂廳座位絕對聽不到的一些滑指、一些落弓的聲音,有時候只是一個習慣性的揚音,錄出來就會變得音不準,因為聲音沒有經過音樂廳泛音的修飾,照妖鏡通通照出來了。這是一個考驗!有些人覺得這樣的聲音不夠優美,太寫實,但到目前為止,這是我們喜歡的聲音。
還有一個有趣的經驗就是,我接受的訓練一項都是,如何將聲音做最好的“傳遞”,因此我敢自豪的說,再大的廳,我的聲音都能傳遞到最後一排、再大的樂團,我的聲音都能浮在上面,不會被蓋掉。問題來了,貼我那麼近的精細麥克風會不會爆掉?焦中興老師說,為什麼錄音出來的琴聲都不像真實的琴聲?因為耳朵跟麥克風不一樣!這點相當受用,錄音時,要說給麥克風聽,不是要征服那間音樂廳,因此,在演奏上,我們也做了很不同的調整。
這就是錄音與現場音樂會的不同,有趣嗎?下回待續。
https://www.audionet.com.tw/forum.php?mod=viewthread&tid=13582&page=1&extra&fbclid=IwAR0dZErBo5Xc4ypRJlIEEcirRAzQjAVP60CY3ertHuPSfGjyEwWhw56k-Nk#pid56066
#貝多芬小提琴奏鳴曲全本
#焦中興提琴工作室